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野史故事 > 稗官野史 > 北洋海军失败因为腐朽? 黄海海战疑问

北洋海军失败因为腐朽? 黄海海战疑问

时间:2024-04-21 23:25:21

北洋海军失败因为腐朽? 黄海海战疑问

甲午战后,人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,有“清政府腐败无能说”、“李鸿章避战求和说”、“战略战术落后说”、“日本间谍猖獗说”等。其中流传很广的是北洋海军腐朽不堪,军纪败坏,训练废弛,不堪一击,是导致甲午海战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。这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?它符合历史的实际吗?厘清这些问题,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,还原历史的真相。

“腐朽说”的三大依据

后人立论北洋海军军纪败坏主要有三大史料依据:

其一,1897年姚锡光编撰的《东方兵事纪略》。其“海军篇”说:“丁汝昌本陆将,且淮人孤寄群闽人之上,遂为闽党所制,威令不行。琅威理去,操练尽弛。自左右翼总兵以下,争挈眷陆居,军士去船以嬉。每北洋封冻,海军岁例巡南洋,率淫赌于中国香港上海。”这被视为北洋海军腐朽的“铁证”。由于《东方兵事纪略》被时人推崇为记述甲午战争的权威著作,所以姚氏观点不胫而走,屡为后人引用。

1901年,清官员刘锦藻编写《清续文献通考》,就沿用了《东方兵事纪略》的说法,还总结出“海军废弛久矣”的观点,“北洋海军腐朽说”进一步强化。

民国初年赵尔巽的《清史稿》在记述丁汝昌时也直接引用了《东方兵事纪略》的原文。1945年,范文澜在延安出版《中国近代史》。该书在描述甲午海战时,也以姚著为蓝本。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范先生在中国史学界的泰斗地位,使得《中国近代史》成为国人学习中国历史的经典教材。

其二,“来远”大副张哲荣甲午战后的反思呈文。他说:“前琅威理在军中时日夜操练,士率欲求离船甚难。是琅之精神所及,人无敢差错者。自琅去后,渐放渐松,将士纷纷移眷,晚间住岸者,一船有半,日间虽照章程操作未必认真,至有事之秋,安耐劳苦。”1980年陈旭麓先生等人编辑盛宣怀档案资料时将其选录在《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〈甲午中日战争〉》中,此后便被其他论著反复引用,成为北洋海军腐败的有力佐证。

其三,“主炮晾衣说”。该说以唐德刚《晚清七十年》的叙述最为典型:“一八九一年(光绪十七年)七月九日,循日本政府之邀请,李鸿章特派丁汝昌率‘定远’、‘镇远’等六舰驶往东京湾正式报聘……东乡原为刘步蟾的留英同学,但是当东乡应约上中国旗舰‘定远’号上参观时,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,却不堪一击——他发现中国水兵在两尊主炮炮管上晾晒衣服。主力舰上的主炮是何等庄严神圣的武器,而中国水兵竟在炮上晾晒裤子,其藐视武装若此;东乡归语同僚,谓中国海军终不堪一击也。”

海军史专家陈悦考证说,这个流传极广的故事是日本人编造的谣言。他在《谎言如何成真:北洋海军主炮晾衣实为谣传》等文中指出:这一谣言是日本小笠原杜撰,由田汉传入中国,再经罗尔纲、唐德刚等人“三传”,从而在中国广泛传播。陈先生对所涉军舰名称、东乡平八郎身份等细节详加考察,一一驳斥了“主炮晾衣说”。他指出,故事的主角“定远”,在小笠原的《圣将东乡全传》中是“平远”,在田汉版本中却变成了“济远”。但无论是“平远”还是“济远”,当时都留防国内,根本没去日本。罗尔纲在《晚清兵志·海军志》中沿用了田汉的说法,而唐德刚在《晚清七十年》中,将“济远”改成了北洋海军铁甲舰“定远”。其实,“定远”的干舷非常低,4门主炮并未直接装在主甲板上,而是安装在主甲板之上的甲板室顶部甲板上,因此主炮距离主甲板的高度接近3米,平时主炮炮管露出炮罩外的长度不足2米。因此要攀爬到一个离地3米、长度不到2米,而直径接近0.5米的短粗柱子上晒衣服是何等艰难,甚至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发生从高处摔落的事故。而“定远”的栏杆、天棚支柱均可晾晒衣物,北洋舰队官兵军纪即使真的涣散,也无须为了晒几件衣服而冒险。

甲午战争后,出现了许多对于丁汝昌个人能力与贪腐问题的批评。

“腐朽说”依据有夸大之嫌

除北洋海军“主炮晾衣”说被有关专家否定外,另外两个论据是否属实?我们认为,这两个论据可能部分反映了历史事实,但有夸大之嫌,不能据此证明北洋海军的腐朽。这是因为:

第一,从其他史料来看,这两个论据并没有客观反映历史的真相。英国远东海军司令弗里曼特尔精通海战,又长期寓居中国与北洋海军交往,因此洞悉北洋海军的虚实。他不相信北洋海军废弛的传闻,而以自己耳闻目睹认为,北洋海军训练有素,操演精熟。水师每打海靶,多能命中。或谓水雷,亦颇不弱。其发炮号令之旗,皆用英文,各弁皆能一目了然,因此不可藐视。甲午战后,英国有记者采访三年前辞去北洋海军总教习的琅威理。谈及北洋海军,琅威理仍认为他们操阵很精,射击颇准,营规很严格,士兵都能勤勉于事;而军官大都留学海外,与西方海军将领相比也毫不逊色;那些诋毁北洋海军废弛的传闻,都是捕风捉影。琅威理说北洋海军治军极严,可能有吹嘘之嫌,但凭他多年对北洋海军的了解,他坚信北洋海军不可能一下堕落到腐朽不堪的地步。

二是从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实际表现来看,也有力批驳了“北洋海军腐朽”的说法。在黄海海战开战前4小时,丁汝昌还率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操练。在黄海海战中,清军虽然装备落后,但士气高昂。在亲历实战的洋人眼中,对北洋海军称赞有加。德人汉纳根说:“遂命开战,诸华舰颇能如余之意,直至药弹罄尽。”可见北洋水兵相当勇敢。当时在“镇远”号的美国人马吉芬也描述道:“及视其次诸官,皆能各司其事,不露胆怯之态,甚属可恃。水手亦甚得力。”众所周知,“致远”号管带邓世昌在弹尽“援”绝时率舰勇撞“吉野”,全舰252名官兵英勇牺牲;“经远”号管带林永升临危不惧,操轮撞击日舰,不幸中鱼雷沉没,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;北洋海军舰长以上的军官一半以上以身殉职。倘若整个北洋舰队腐败不堪的话,又怎会有那么多铮铮铁骨的官兵殊死搏斗呢?

三是上述论据都是在战后总结战败原因时才提出的,有为清政府和李鸿章开脱之嫌。黄海海战后,清廷把丰岛和黄海海战的失败归咎于北洋海军的废弛,但上谕对“废弛”没有细化。显然,这条上谕是以北洋海军训练不精来为清政府掩过。而姚锡光与李鸿章私交深厚,1897年《东方兵事纪略》出版时,李鸿章虽已被解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,但仍为文华殿大学士,依然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,所以姚著描述甲午海战失败的缘由时,侧重北洋舰队军纪涣散、训练废弛等,而对真正应该承担责任的李鸿章和清政府讳莫如深。而“来远”张哲荣对甲午战败原因的分析,也不得不顾忌自身处境。作为下级军官,他既不敢开罪朝廷,也不敢得罪李鸿章,因此不得不避重就轻,从北洋海军自身找原因。他对甲午战败根源的分析与高承锡、曹嘉祥等其他将士关于武器落后等的分析截然不同。据戚其章在《甲午战争史》中统计,甲午战后,参战将士纷纷检讨海战失利原因,他们基本是从武器装备上寻找客观原因,而像张哲荣那样将战败归结于北洋海军纪律败坏实属罕见。张哲荣的说法仅代表了其个人见解,却没料到竟被后人广泛引用,成为支持“北洋海军腐朽说”的“铁证”。

事实上,北洋海军总体上是一支颇具战斗力的近代海军,其官兵素质在清军中还属翘首。

一是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大都留学欧美,学习过近代西方海军技术,具有较高的军事素质。从1874到1886年,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遴选出80多名优等生赴欧美留学。这些学生回国后,大都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。总兵刘步蟾在英国留学时“成绩冠诸生”,另一总兵林泰曾也是英国留学生,“资深学优”。还有林永升、林颖等将领都才学优长。即使一些将领如邓世昌等,虽未留学,但刻苦自学,“治事精勤”,也被提拔重用。

二是北洋海军普通的士兵也经过严格西式训练,具有一定的军事文化素质。因为海军是一个新技术兵种,如旗兵、轮机兵、鱼雷兵等,没多少文化的普通农民是不能充任的。士兵们平时使用英语操练,训练科目也有一套较为严密的规程。琅威理任总教习时,对士兵要求极严,“尝在厕中犹命打旗传令”。

“腐朽说”消极影响不容忽视

甲午战后,“北洋海军腐朽说”迅速出炉并不断被强化。随着历史的层层累积,这种观点被后世史家反复引用,愈来愈被认为真实可信。这种观点广为流传,已严重影响到人们对甲午海战失败根本原因的正确认识,而且对清末海军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。

一是“北洋海军腐朽说”的流行掩盖了对甲午战败其他原因的认识。甲午海战的失败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因素在起作用,清政府昏庸腐败、海洋海权观念落后、战略指导错误、指挥体制陈腐、战役指挥失误、陆海军不能协同作战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,构成了甲午战败的多层原因。甲午战后,清廷上下指斥北洋海军腐败,全然不作亡羊补牢,以致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轻而易举从海上将兵力运到大沽和塘沽,从容进入天津。

二是“北洋海军腐朽说”的流行使清政府不能正视自身错误,对海军建设做出了错误抉择,影响了清末海军的发展。甲午战后,清政府错误地认为,北洋海军耗费了大量钱财却腐败涣散、不堪一击,因此发展海军已无多大意义,于是因噎废食,1895年撤销了海军衙门,接着停办海军内外学堂,而且任由俄、德、英、法等国霸占海军重要港口如旅顺、胶州湾、威海、广州湾等。1901年《辛丑条约》签订时,清廷议和大臣甚至建议将“海天”、“海容”等5舰撤售,以向列强表明中国无海防的决心,后经叶祖珪力争才作罢。由于清廷对北洋海军的失败一直耿耿于怀,将失败原因归罪为海军腐败,所以清末新政中编练的新军基本是新式陆军,海军则日益萎缩,清末海军发展每况愈下,万里海防形同虚设,以致日俄两国肆无忌惮,公然在中国领土上开战。这些教训都是极为沉痛的。

三是“北洋海军腐朽说”的流行影响了对北洋海军的正确认识。有的人只看到了北洋海军存在的腐败现象,而忽视了北洋海军大多数官兵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敌、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。我们不能一叶障目,而应看到北洋官兵的群体形象,并对他们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

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

  1894年9月17日,中国和日本的海军在黄海北部相遇,遂爆发了中国近代海军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海战。> >   1894年7月,中日两国军队齐集朝鲜,战争迫在眉睫。> >   9月上旬,朝鲜的平壤之战即将爆发,清政府准备增派援兵。> >   日本联合舰队得知中国海军将护送陆军赴朝的消息后,就准备向护送2000多名官兵入朝的军舰发动攻击。> >   提督丁汝昌是北洋海军的指挥官,在北洋海军护送完运兵船后正返回中国时,忽然水手报告说前面出现了一支舰队。丁汝昌急忙走上舰桥,举起远望镜朝远处看去,果然有12艘军舰朝这边开来。但是这些军舰挂的都是美国星条旗。丁汝昌有些奇怪,美国军舰来干什么呢?正在他犹豫的时候,12艘军舰已经快接近中国舰队了。再一看,坏了,这些军舰都降下星条旗,换上了日本的太阳旗,排好阵势猛扑过来。> >   丁汝昌立即下令向日本军舰开火。随着一阵阵炮声,海面上顿时升起黑色的浓烟、红色的火光和白色的水柱。丁汝昌指挥旗舰“定远”号冲在最前面。日本军舰看到“定远”号挂着帅旗,便把密集的炮弹一齐朝它打来。“定远”号的甲板和桅杆都被击中,帅旗也被打落了。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,丁汝昌站在舰桥上非常镇定,仍然从容地进行指挥。突然,又一颗炮弹飞来,正好落在了丁汝昌的身边。“轰”的一声巨响,舰桥被炸断了。丁汝昌一下子跌倒在甲板上。管带刘步蟾见他摔成了重伤,立刻爬上摇摇晃晃的舰桥,代替丁汝昌进行指挥。刘步蟾命令“济远”和“经远”两艘军舰向“致远”号靠拢,集中火力攻击日本最厉害的“吉野”号。> >   “济远”号接到命令后,不但不向“致远”号靠拢,相反却向外冲去。原来方伯谦又要逃跑了。官兵们非常生气,坚决反对逃跑,可方伯谦竟然下令:“谁要反对,立刻杀头。”由于方伯谦的强迫,“济远”号慌忙逃跑,慌忙中竟撞伤了中国军舰“扬威”号。“扬威”号受伤后速度变慢,被日舰击沉了。但是北洋舰队中还有的是血性男儿,在“致远”号管带邓世昌的率领下,“致远”、“经远”两舰向“吉野”号猛攻。这时候,日舰“西京”号突然闯过来阻拦。邓世昌命令“致远”号连发几炮,打折了“西京”号的舵机。“西京”号狼狈逃跑后,六七艘日本军舰纷纷向“致远”号包围过来。邓世昌指挥“致远”号在包围中灵活穿插,一会儿左,一会儿右,死死咬住“吉野”号不放。“吉野”号终于被“致远”号打得起了火。眼看“吉野”号就要支持不住了,“致远”号的大炮突然哑巴了。原来腐败的官员贪污了军费,给将士们买来的都是哑炮!这时候,“吉野”号又趁机返回,向“致远”号扑来。> >   邓世昌在这危急的时刻,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:撞沉“吉野”号。在得到了满腔热情的士兵的支持后,大家都抱着以死报国的决心开着已成了火的“致远”号朝“吉野”号猛扑过去。> >   离“吉野”号越来越近了。突然“轰”的一声巨响,“致远”被一枚鱼雷击中了。顿时,“致远”号上成了一片火海。海水逐渐没过了甲板。250名官兵紧紧围在邓世昌身边,像石头雕像一样威严地挺立,没有一个人逃命,大家都誓与“致远”共存亡。> >   “为邓世昌报仇!”在“致远”号英雄壮举的鼓舞下,各军舰与敌人展开了激战。刘步蟾指挥“镇远”号击中了“松岛”号。林永升指挥负重伤的“经远”号,打中了“赤城”号后,全船战士壮烈牺牲……天色渐渐暗下来,日军不敢再打了,首先退出了战场。悲壮惨烈的黄海海战结束了。> >   告诉孩子> >   黄海海战中国和日本双方都损失惨重,可是却按照太后的意思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眼睁睁地看着几十年辛苦创立的北洋海军剩下的军舰任由日本击沉。这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!是所有热爱祖国的人所难以忍受的!邓世昌、丁汝昌和北洋舰队,虽然没能挽回清政府逢仗必败的局面,没起到保家卫国的作用,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,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再不反抗就会亡国了。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!

本文标签: 丁汝昌北洋刘步蟾
版权声明:

《北洋海军失败因为腐朽? 黄海海战疑问》整理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456gushi.com/lishi/50916.html

热门历史人物

  • 弗朗西斯科利

    弗朗西斯科利

    恩佐·弗朗西斯科利,1961年11月12日出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市。他从小酷爱足球,和另一位足球明星费尔南多·莫雷纳在同一所学校接受教育,小学时期就显露出过人的足球潜质。

  • 伊涅斯塔

    伊涅斯塔

    安德雷斯·伊涅斯塔(Andres Iniesta),1984年5月11日,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阿尔瓦塞特,西班牙足球运动员,场上司职中场,现效力于日本职业足球甲级联赛的神户胜利船足球俱乐部。

  • 查杰

    查杰

    查杰,1994年4月11日出生于安徽,中国内地男演员,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。2016年,查杰主演古装网络剧《刺客列传》,以演员身份正式出道。

  • 安又琪

    安又琪

    安又琪(Angela),1982年10月1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,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、影视演员,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。音乐成就2004年超级女声冠军。

  • 陈汉典

    陈汉典

    陈汉典,1984年7月6日出生于中国台湾,演员、主持人, 毕业于真理大学国贸系。2006年,荣获第一届全民大闷锅校园选秀模仿王奖。2010年,参与电影《恋爱通告》、《艋舺》的拍摄。

  • 佩里西奇

    佩里西奇

    伊万·佩里西奇(Ivan Perišić),1989年2月2日出生于克罗地亚斯普利特,克罗地亚足球运动员,场上司职左前卫,亦可胜任左边锋和二前锋,现效力于意甲的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 。

  • 郑珍云

    郑珍云

    郑珍云(Jeong Jin woon),1991年05月02日出生,韩国组合2AM的成员。歌手、演员、主持人。出道于2008年7月11日,在2AM中年纪排行老幺。

  • 贝利

    贝利

    贝利(Pelé),1940年10月23日出生在巴西特雷斯科拉索斯镇,前巴西著名足球运动员,司职前锋/攻击型前卫。职业生涯共出场1366场比赛,进1283球 ,这一数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。